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作为国家节水型城市,近年来,银川市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将水资源盘活,促进全民节水取得良好成效。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银川将继续从做好“水”这篇文章入手,统筹优化产业布局,着力铺就绿色发展的底色。
以法之力促节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目前,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8亿立方米,主要是黄河过境水和地下水,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毫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水资源匮乏。
如何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银川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确保取水总量不突破。
近年来,我市在成立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明确目标,先后编制了《银川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银川市节水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制定了《银川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银川市城市供水节水条例》等法规。同时,针对湖泊湿地的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等问题,我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对转变用水观念以及树立水资源忧患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通过完善城市节水法规制度,以依法节水、依法管水、依法用水等手段,进一步以法之力拧紧节水“水龙头”。
同时,我市严格落实取水许可限批和管控措施,贺兰山东麓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地下水超采区及城市管网覆盖范围内无新增取水项目。按照地下水管控指标要求,确定了各县(市)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水位控制指标,取得了初步成果。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减少,地下水位大幅上升5.45米。自备井管理和关停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已关停91眼。
大力推动农业工业节水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农业节水领跑,工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普及,节水减排开源,科技创新引领五大节水行动,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农业节水方面,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1万亩,全年压减水稻4.72万亩,完成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任务的%。全市已建成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测控一体化闸门覆盖区全部按照计量系统测定的水量核算水费。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已完成盐池“高效节水”推广模式,三区正在开展此项工作,基层水管组织、农田水利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工业节水方面,从年起,我市建立了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名录,在年用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上企业,设立水务经理(主管)和专职水管员,负责单位节水用水日常监管。
对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企业,严格执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制度,下达了用水计划。市水务局将对纳入监控名录的重点用水单位进行监督,重点监督取水许可、计量设施、用水过程、节水措施、定额计划执行情况,用水单位如果超计划用水将采取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征收水费。市水务局将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取用水单位变化情况,每年适时调整并公布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
此外,我市以化工、发电、宾馆、高校等用水大户为重点,开展了用水定额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并对超过用水定额标准的单位进行了约谈,提出限期改造要求。
营造宣传氛围引领生活节水
节水,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为发挥节水创建“先行兵”的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市在水利系统、水利行业开展节水型机关建设,强化节水意识,完善节水制度,推广节水器具,严格节水管理,形成水利系统自觉节水的良好习惯和行业氛围,成为自觉节水的践行者、示范者、引领者。截至目前,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9.8%,再生水回用率为21.81%,机关节水型公共机构覆盖率92.3%,事业单位节水型公共机构覆盖率50.92%,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同时,我市多措并举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水宣传活动,并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人人节水”的良好氛围。通过节水征文大赛、自来水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开放日活动,以及节水进社区、学校、单位和企业等节水日常宣传活动,形成行业主导、教育配合、校社互动、学生参与的节水宣传教育格局,在全社会营造出了爱水惜水、节水、护水的浓厚氛围。
自发使用节水器具,水资源循环利用,拧紧水龙头制止“细水长流”……在节水宣传氛围的营造下,如今市民节水意识和节水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生活中积极节约每一滴水,已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
水质显著提升,实现“末端兜底”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银川市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为主线,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实施滨河水系湿地扩整连通工程,将入黄排水沟退水口由9处合并为1处,沟道退水经49公里湿地沉淀、生态净化,水质显著提升,实现了“末端兜底”。同时,银西河水系连通工程,贯通水系22.4公里,打造了集防洪、排水、水资源利用、生态提升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有效改善和提升了全市水生态环境。目前,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9条入黄排水沟水质稳定达到Ⅳ类,黄河银川段国测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进Ⅱ类出”。
经过治理,昔日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龙须沟变身水清岸绿、群众休闲的景观河。通过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典农河、阅海湖、鸣翠湖、中国花卉博览园、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等处,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银川已成为休闲运动、观光娱乐,市民亲水近水的好地方。
去年以来,银川市各项节水指标基本达到了自治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阶段目标要求,尤其是公众的节水意识显著增强。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银川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用水效率逐步提高,产业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三条红线”多年来均未突破。下一步,我市将以严格水资源管理为中心,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重点,持续推进取水许可监管、计划用水、自备井关停、节水载体建设等重点工作,逐步实现取水有许可、用水有计量、管水有制度,做到水资源精细化管理。
来源:银川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