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阿拉善博物馆历史展厅,仿佛推开一扇厚重的大门,凭栏而望,看飞檐花楣雕窗,静静述说着一个个逝去的沧桑岁月。史前、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看一代代王朝兴盛与衰弱,辉煌与落寞,朝阳暖月与血雨腥风……无数历史沧桑在来去轮换,在这里,一定能拨动你的探古之心。
珍贵文物记录千年历史
阿拉善博物馆珍藏有历史、民族、宗教、石刻、岩画等文物余件,包括青铜器、铁器、陶器、瓷器、玉器、石雕、石刻、古钱币、丝绣染织、书画、官服、少数民族工艺品及少数民族衣食住行、娱乐、医药等文物。阿拉善地区的考古发掘,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近代和现代。重要的藏品有东汉石刻、明三钮梵纹铜镜、清錾花“公侯万代”铜盆、清錾花人物故事纹铜盒、清錾花双耳紫铜奶桶、清錾花紫铜托壶、元代至元通行宝钞、元代正版《文献通考》等等。这些精美的历史、民族文物,为国内外参观者揭开了阿拉善神秘的面纱。
阿拉善有着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热土上,到处留下了阿拉善人民辛勤劳作、生活的足迹,闻名世界的张骞出使、苏武牧羊、王维吟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定远营、塔王府更是见证了阿拉善和硕特与额济纳土尔扈特两部落追逐梦想、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秦汉时期,匈奴势力日盛。汉武帝为抵御匈奴,在居延地区筑长城,置郡县、设属国,屯兵戍守,连通了传统丝路与草原丝路。魏晋至隋时期,居延至河西走廊成为北方最繁盛的地区。唐末五代,吐蕃兴起,阻断传统丝路,但以居延为节点的草原丝绸之路却日益畅达。
据史籍记载,冒顿、蒙恬、霍去病、李陵、窦宪等汉匈人物,都曾在居延地区留下足迹。汉朝在这里修建起长城防御体系,征兵驻守,并设置郡、县、属国,发展军屯、民屯,商贸及手工业经济,开通邮驿。居延地区因此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隋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联系着隋唐与西域、中亚的40多个国家。这一时期,居延地区与各地区交流频繁。吐蕃占据河西后,唐节度使张议潮遣使,沿居延丝绸古道,过镇朔墩、肩水金关到天德城(今内蒙古包头西北),抵达长安报捷。
据居延汉简记载,居延地区商品种类齐全,最普遍的商品是粮食,其次是牛、马等牲畜以及衣物、布匹、水产品和杂物,商品交易一般在居延都尉与肩水都尉辖区内进行。此外,在西汉时期居延地区就已出现粮食加工业、毛纺织手工业、手工砖瓦生产。
黑城遗珍见证丝路繁兴
黑城(又称黑水城)始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西夏政权时期,城中居民平时承担生产,战时则参加战斗。从出土文书分析,黑城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发展迅速,商贸交易极其活跃,鼎盛时期,发展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商埠和东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
黑城,蒙古语称“哈日浩特”,位于额济纳河下游北岸上,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是黑水镇燕军司所在地,也是元代亦集乃路城址。黑城遗址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居延遗址。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在阿拉善盟文物保护管理部门的配合下于年和年两次对黑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文物,理清了城址的建筑格局,为反应古代城址全貌和研究古丝绸之路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状况提供了翔实资料。
西夏分设十二监军司拱卫辖境安全,其中两处位于阿拉善地区,派有重兵驻守。监军司都统军在管带兵马的同时,也是辖区最高民政长官。西夏有着比较典型的兵民合一管理制度,男丁凡15岁至70岁之间,均列入兵籍登记范围。
当时西夏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农业、畜牧业、对外商贸和手工业。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利用“自汉、唐以水利积谷食边兵”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使这里“地饶五谷,尤宜稻麦”。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西夏的纺织、冶金、采盐、陶瓷等手工业和商贸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西夏钱币是西夏经济繁荣的体现,在古钱币中独树一帜,它将本民族的文字铸于钱币中,但自铸钱少,多用宋钱。在阿左旗头道湖、巴彦浩特镇、额济纳旗黑城等地区陆续发现了西夏钱币窖藏,从中出土了西夏文钱币、西夏汉文钱币、大量宋钱及部分秦、汉、唐、金代钱币。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朝见忽必烈大汗并获赏识。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中对黑水城也进行了详细描述。《马可·波罗游记》第一次较全面地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西方学者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对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俄国人科兹洛夫和英国人斯坦因从黑城遗址挖掘出了震惊世界的大量西夏文献和佛教绘画、陶器、铁器、织品、雕塑等。这批文物,是揭秘西夏历史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料。
塞外明珠摇响古道驼铃
明朝以贺兰山为界,修筑长城。清朝实行盟旗制度,在此设阿拉善和硕特旗和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
以祥泰隆为代表的旅蒙商所开展的贸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阿拉善地区的对外交流与发展。驼商古道依然是蒙古高原与内地间相互往来的重要通道。
年,明朝大将军冯胜率军攻破亦集乃后,黑城随即被废弃,阿拉善地区成为鞑靼和瓦剌等部落的游牧地。明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以贺兰山为界,修筑长城,阿拉善境内遗留有三关长城,经蒙宁边界延伸。同时也利用原西夏的军事构筑进行防御。
明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加快军事防御体系的修筑步伐,造就了东起辽宁虎山,西至嘉峪关的明代万里长城。并在长城沿线,设立了九镇,是为九边,派重兵驻守。今阿拉善左旗和宁夏永宁县交界处仍遗存有著名的明长城三关段,见证着一个朝代的兴亡史。
康熙二十五年(),和罗里获准率和硕特部驻牧贺兰山西麓。康熙三十六年(),授札萨克印,设阿拉善和硕特旗,直属理藩院管辖。康熙三十七年(),阿喇布珠尔带领徙牧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众前往西藏礼佛,归途被阻,请求内附。后因立有军功,清廷准其移牧额济纳,并于乾隆十八年()设立“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颁赐印信。
清朝皇室同阿拉善和硕特部间的联姻共达29次。联姻,让满清政府在彰显亲和力的同时,强化了对阿拉善和硕特部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联姻也使当地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经济发展得到丰富与促进。随着内地汉民的大批涌入和西部地区大量军粮的需求,在黄河沿岸一带开垦种地,使农业有所发展。以官方贸易、旅蒙商贸易合二为一的商业模式也初见雏形。其中,盐产业成为阿拉善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助推了阿拉善地区运输业的发展,形成了错综交织的驼商古道。
上下五千年,天地纵横,丝路绵延,传承雄宏厚重的人文血脉,培育了阿拉善人深厚持重、心胸阔达、勇敢坚毅的性格特征。今天,在新的历史时期,阿拉善各族人民将以史为鉴,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不断谱写“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锦绣华章。
信息来源:阿拉善日报(记者闫琛琛)